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物專訪

首頁 / 系所友會 / 人物專訪
::: :::
日期:2022-06-20
內克/吳宇軒

內克/吳宇軒

內克・錄製中

內克・錄製中

《告白那一刻》

《告白那一刻》

內克/吳宇軒
內克・錄製中
《告白那一刻》

【文/何睿哲】

內克,吳宇軒。廣播人、Podcaster、聲音工作者、文字採訪、大學講師; Podcast《告白那一刻》、警察廣播電台《內克來了》、《告白》節目主持人。

相較專訪時依然凜冽的冬日午後,撰寫稿件時已是初夏。提筆前斟酌過多,腦中左思右想,招致畏縮的指尖難以敲下鍵盤。

鑒於當時疫情漸緩,我們因而相約在佔據「內克」吳宇軒生命許多時光的場域──警察廣播電臺的錄音間。同是政大實習廣播電臺「政大之聲」出身的我,有幸能在過去參與吳宇軒的演講,當日甫與他相遇,便從招呼聲中,憶起先前於我個人的一面之緣。

開闊的選課經驗、凝聚力高的系上活動

談到關於政大、關於廣電系的回憶,吳宇軒說,當時大一大二還並未三系整合成不分系,因此早在入學前,就必須選擇系別,或許以現今或未來在校生的觀點而言,會認為較為封閉,但事實上,當時大一二的必修課也與現在有相同共通點──以院必修為主的「少」,僅須依照分班,修習傳播概論、傳播理論、傳播史三門院必修。因此,學生們依然有許多空間探索、摸索自己的興趣科目,整體其實非常開闊,也提供機會讓不同系的學生交流、碰撞。

吳宇軒提到,由於當時體制,對於自身是廣電系這件事感到有些模糊。「對我而言,政大之聲的影響力可能是更大的。真正開始體認到自己是廣電系的學生這點,大約是在進了實習單位之後。」吳宇軒說,當時廣電系的學生若要進入校內實習,多會依照興趣,喜歡廣播的加入政大之聲,想嘗試拍片的選擇影音實驗室,平面繪圖相關則進入數位平臺。

「可是我們班很神奇!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沒有實習單位。所以如果要說系上凝聚力最強的時候,果然還是廣電營。」對於系上的大活動,吳宇軒也一項都沒有漏,甚至可說與廣電系最大的連結,就來自宿營、文化盃,以及擔任廣電營總召等活動經驗。針對廣電營的經歷,他特別感謝當時協助學生與系上溝通的許瓊文老師,帶領團隊修正企劃書、詳細列出職權與財務運用,讓廣電營平安度過「插曲」,依照原有規定圓滿完成。此外,讓他難以忘懷的還有當時因家中變故,需回家一段時間,但一同籌畫營隊的夥伴們,皆默默地各司其職推展進度,讓活動最終德以順利產出。對於當時團隊朋友的體恤與照顧,他十分感謝他們的同理。

談到其他關於廣電系友人的回憶,吳宇軒說:「當時廣電系有分家,我們是第四家,現在還被戲稱為『三金搖籃』!例如,小黎是金鐘獎,我是廣播金鐘,嚴唯甄學姐則以視覺聲音在金馬、金鐘有所斬獲。」吳宇軒回憶道。而針對當時系上課程規劃,他以肯定態度表示,有彈性的選課制度,讓自己有機會嘗試更多喜歡的課程,像是與當時的學伴楊小黎一同雙主修外交系,還共同修習廣告系的公關學程。他笑稱,自己比起廣電系,可能反而是將重心擺在政大之聲與廣告系。

將故事說得更動聽

提到大學印象最深刻的課程,吳宇軒提到了廣告系的孫秀蕙老師,當時在大眾傳播概論的課上,第一次了解到做報告的要旨,無須緊張,而是應該發揮創意打破框架。「所以我們還邊演戲邊報告,呈現傳播理論在日常生活發生時的模樣。」組員上髮捲、搞怪的表現,引來老師的青睞,對於正在經歷「人生第一堂大學課程、第一份大學報告」的他們,成了難以忘懷的肯定。「我們因而了解到,報告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聽講者了解自己所吸收的內容。後來我們無論修什麼課,只要遇到報告,都會盡可能展現傳播學院的風格。」他說:「我們開始學會說故事,學會把故事說得更動聽。」吳宇軒說,大學時期的經驗讓他受用無窮,即使了業界,也持續貫徹著善用邏輯的精神。

吳宇軒將課堂中對於提案的訓練,進一步與在政大之聲擔任「節目部經理」審核企劃的經驗結合。「從看別人的企劃,到開始寫自己的企劃,其實有很多很多機會,都是在大學養成的。如果沒有政大傳院的訓練與資源,我可能就不會具備有邏輯、嚴謹,且能讓人耳目一新的能力了。」對於廣電系出身的新人在踏入業界時,對於自己的刻板印象與要求,吳宇軒也透過自身經驗表示,雖然大家常常會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主持力,但一開始在業界想要被看見、想要被信任,其實最重要的是企劃力。他說:「到現在我依然會說,我是一個企劃出身的主持人。」

對於「相揪雙主修」的原因,吳宇軒笑說,都是因為廣電系的陳清河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學生們可以在廣電系裡,學會廣播、學會拍片,但未來進入業界,很可能依然會面臨薪資只有兩萬多元的窘境,但是,也可能一下子就躍升至二十多萬。「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第二專長。我們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但也需要更多的經歷,來創造『故事』。」在所有的技巧、平臺、載具上,要承載的事物至關重要。當時陳清河老師的一番話打動了吳宇軒,進而成為推動他雙主修外交系的動力,最後也如願取得學位。吳宇軒也感性表示,幸虧有一起雙主修的「三劍客」,讓在外系眼裡總覺得獨樹一幟、自成一格的傳院生還能陪伴彼此,度過雙主修孤單的日子。

擁抱自己的獨特 找尋人生課題與魔幻時刻

現今作為知名廣播人與 Podcaster 的吳宇軒透露,其實他小時候並不會收聽廣播。「我從小就有點叛逆,也一直被期待成為一個擁有叛逆的思辨能力、步上正軌的人。」高中時期,吳宇軒面對師長們對自己「進入法律系、政治系,發揮邏輯能力」的期待提出疑問,卻也難以定義真正嚮往的科系,讓他感到一絲迷茫,後來因為當時歷史老師的建議,讓他開始認識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看起來有些夢幻的產業。「當時,我覺得產業裡的人似乎符合我想成為的模樣,也是我可以成為的模樣,所以,我就來了。」高中時期的經歷,進而影響了吳宇軒往後的職業生涯。

「我小時候沒有想過要做廣播,因為那時我不喜歡自己的聲音。」直到進入了傳播學院,面對師長們鼓勵學生「擁抱自己的獨特」,讓吳宇軒開始將原先討厭的聲音,當作是自己獨有的特色,進入政大之聲,步上主持之路。在政大之聲的環境裡,讓吳宇軒詰問自身,想做的節目究竟是什麼。他笑稱:「我想起了流行音樂。2003 年,王心凌出道的時候,打中了國二的我。那正是一個人類開始追星的年紀,我開始瘋狂蒐集她的資料、參加她的簽唱會,甚至親自比較當時榜單上的順位,探討排位比她高的歌手們,為什麼他們的成績能比王心凌亮眼。」在那個時期,他關注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切脈動,上自天王天后,下自剛出道的新人,都被放在吳宇軒腦海裡的資料庫。他開始注意到,自己比周圍的所有人,都更加了解那時的臺灣音樂圈。「既然要擁抱自己的獨特,就又讓我想到在電臺,既可以分享音樂資訊、又能播放喜愛歌曲,再適合不過了!」尤其,當時學長姊主持的華語報榜節目,令他打從心底崇敬又羨慕。

回憶政大之聲的時光,當時助教的話還縈繞在吳宇軒心頭:「她那時告訴我們,每個人在電臺都會學到人生的課題,大家都有不同的課題,但都須面對這些課題。」助教也解釋,因為學生電台較為自由、有自己的組織架構,讓助理們需要時時刻刻「黏」在一起,討論各式決策;帶領自己的學長姊,又會對自身在廣播,甚至是人際上的價值觀起很深很深的影響。「在政大之聲的經歷,讓我理解廣播並不只注重內容美好,更重要的是和夥伴們花費無數時間、心血,只為了一項共同目標向前邁進,既美又感動。」吳宇軒也為那段時光感性做了簡短結論:「如果沒有這群人,在這三年裡緊密相處、歷經情緒起伏極大的所有過程,那就不會有我現在的模樣。於我而言,它就是我在做廣播時的『魔幻時刻』。」

逞強,是來自對自己專業領域的害怕

吳宇軒說,如果要為大學時期的生活做個註解,他認為是「受到幸福照顧的人」。因為對專業領域的好強,讓他過去曾推開許多原先靠近的人。「我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時候我是害怕的。害怕自己連比較有信心的領域也輸給別人。幸好有些人無論怎麼推,都推不走。」他也謝謝師長、朋友,以及政大之聲同儕們的照顧。

想起過往在政大之聲的「豐功偉業」,吳宇軒戲稱,自己除了開創「 HOT!華語」、制定各種章程外,也有些「臭名」。例如,每次節目前,吳宇軒都有一個重要的儀式,他會頂著臭臉、不發一語「砰」的一聲,甩門走進政大之聲的「專案錄音間」;或許當時有許多人都不懂他的「壞情緒」,「但其實我只是需要沉澱心情,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厲害,所以需要這個安靜獨處的時間來準備。」此外,他也表示,自己當時「徒有說話技巧,卻沒有真正的說話技巧」,因此在審核其他主持人的企劃書,提供修改建議時,總因太過直接,傷到許多學弟妹的心,許多人至今看到他,還會提起過往逸事。

吳宇軒也說,自己當時因為太兇,讓許多學弟妹都不敢擔任自己的節目助理,「因為我會直接叫他們去幫我裝八分熱的水。」不過,他也補充,這些「龜毛要求」其實都源於希望能以最好狀態進行節目,自然也會將這個責任轉嫁給協助節目的助理與夥伴,期待他們能用同一個標準,以「維持節目好品質」做為最高宗旨,一同為節目付出。但不是所有人的性格與想法都一樣,他補充:「幸好我在政大之聲就體悟到了這件事,讓我在未來進入職場時,可以保持良好心態,避免這類型的挫折。」因此他認為,實習平台不只在實務上提供學習的機會,也讓他獲得不少未來適應社會時,所需的心理準備。

而談到政大,心中勾勒出的場景,吳宇軒提到了從山下走到傳院的路。這也是來自傳播學院與政大之聲的回憶,只要有主持或值班,就需要往返於那條道路上。「我覺得很像是人生的道路。」三三兩兩地一路走下山、嘈雜地往宵夜之路邁進、佔據行政大樓前的空間進食,最終才各自回到住處。對他而言,承載了無數聲音的這條路,就是政大最「美」的道路。校外的河堤,從新光路開始一路延伸,直至動物園,也在吳宇軒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來回走過無數次的地方,同樣搭載了許多朋友間的故事與心事,是他浪漫的私人推薦。

雖然曾經離開、也曾跌跌撞撞,但「廣播是我這輩子的家。」

生性認真且理性的他,一旦涉及自己專業領域,他決不吝於提供修正意見,從組織規劃到器材更換,他都一一提出自身看法,以期改善眾人的環境。「即使當下許多人不懂新規則的必要性,但在未來卻有應用機會,而我也能從這些經驗與反饋,看見真誠看待這些想法、與我一同思考的人。」吳宇軒說,他的許多行動,其實都是出自於改善廣播領域的心,也說自己會「焦慮廣播界失去下一代人才」,因此才那麼迫切地希望能提供幫助,讓更多新人能安心投入產業。

吳宇軒說:「在政大之聲的日子,讓我決定一輩子都以自己做廣播為榮。」為了貫徹自身理念,他每年角逐廣播金鐘獎時,團隊都會由大學生與新人組成,讓大家有機會學習「團隊合作」的概念,而不拘泥於獨自一人主持的小世界中,並從中達到傳承的最終目標,實行長久以來的使命感。

雖然因為政大之聲的培養,讓他更加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但大學剛畢業時,吳宇軒也曾感到迷惘,擔憂著學貸以及廣播領域較低的薪水,讓他第一份工作無法投入廣播,而成為文化部的廣電組行政人員。「廣電組負責金鐘等活動的舉辦,各種行政的事物做著做著,覺得自己果然還是想做廣播。」在經濟壓力下,他選擇用「公務員」的身分,透過高普考走入廣播業界——警察廣播電台。進入警廣的他,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獲得主持機會,為了公務員的「職等」,他曾經跳入新聞組,做了一年半的記者。他笑說:「在當時的體制下,如果不進入別科,我就只能卡死在原本的組別等待新的缺,因此雖然我不喜歡記者的工作,還是毅然決然調入警廣新聞科。」吳宇軒也另外補充,幸好後來「衝撞成功」,現在體制已較為開放,可以在原先的科別升等了。

吳宇軒表示,雖然走入新聞,對他而言是退無可退的必然:「但現在回想起來,在警廣生涯裡最重要的轉捩點,就是進新聞科。」唯有擔任記者,才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瞭解外面世界的風貌,看見播音室以外,不同的風景。「看見形形色色的人,聽見形形色色的故事,也開始懂得從一個又一個故事中,揀選出精華、重點、脈絡,化成文字與聲音。」因為這段時間的全新體驗,讓他在未來有勇氣辭去公務員的身分,用斜槓的方式為電視台撰寫人物稿、做專訪,也能更加自由地在體制外發展自己的事情。

「我是聲音工作者,而不是一個只關起門做廣播的人。」

面對被稱為「夕陽產業」的廣播領域,吳宇軒說,結合師長曾經提到的概念,以及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其實最重要的,果然還是思考廣播人的競爭力。「例如,我可能就可以透過專訪人物的經驗與技巧,從廣播、撰稿,開枝散葉到教課,未來有機會也可以嘗試出書。」他也鼓勵從自身這一代的廣播人,到目前以廣播為目標的潛力新人,不要將自己縮得太小、侷限未來的路,而是以寬廣的視角來看待「聲音工作」的整體。

談到斜槓的工作內容,目前同時也是 Podcaster 的吳宇軒說,其實當初有機會踏入 Podcast 界,也是來自過去政大之聲夥伴的邀約。談到目前飽和的 Podcast 市場,吳宇軒也針對自己的情況解釋,「其實當時已經是 2020 年,以 Podcast 的市場而言太晚了。或許是我太愛廣播,所以忽略了危機意識,這也是現在的我,會對著晚輩或學生苦口婆心的原因。」「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個叩門磚,告訴我們廣播人『哈囉,你該出錄音室囉!』踏出廣播間後,才開始看產業的模樣,也讓我現在有斜槓教課的可能。」若現在的視角回顧生涯,想起在國高中時期潛心鑽研的華語樂壇、大學時期撰寫過的無數企劃、實習電台學習的工程技術、警廣新聞科的撰稿經驗,吳宇軒感慨道:「我發現,原來我早就準備好了。就在此刻,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原來我被匯流了。原來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原因。」在過去曾經質疑、迷惘的事物,一切都疊加了起來,讓他能夠成為現在的吳宇軒。

身兼傳統廣播主持人與 Podcaster 的吳宇軒說,其實兩個載體都有「陪伴」的意義,差異點便是選擇的方式不同。「廣播,在許多人的聆聽期待上,是不搶眼的,是令人安心而內斂的聲音;Podcast 的三要點,則取決於主持人的情感、專業、觀點。」他說,或許也就像是電視人與 Youtuber 兩種職業微妙的差異,後者需要以自己出發,創造自身及團隊的品牌。「所以 Podcaster 需要提早思考主持人的人設、節目的型態等,在還沒開始製播之前,就需要規畫好一切;廣播則可以在每一次以服務為導向的節目裡,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與特色。」對吳宇軒而言,在兩個產業裡能獲得不一樣的感動與成就——無論是詢問歌曲、受到安慰的即時回應,或是對於深入的訪談與資訊深感佩服的聽眾回饋,都成為推動他繼續在兩個產業耕耘的動力。

「愛自己,從瞭解自己開始。」

吳宇軒也鼓勵政大傳院與廣電系的學弟妹,在大學時期可以慢慢摸索自己對未來的想像,透過刪去法找到出路也十分正常,此外,也別忘了發現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將其視為值得驕傲的獨特性,不要對此感到害怕,並從此處發揚光大。「我覺得這是我在政大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這份認同,我可能到現在還是那個覺得自己聲音很怪、很難聽的人。」吳宇軒提到,自己的聲線其實也有過幾次改變,而每一次的改變,都源於對自己更深層的認識:「因為我在真正的擁抱自己。走進政大、走進傳院、走進電台,陸陸續續讓我開始知道這是我與眾不同,且值得驕傲的地方。」這些經歷堆疊,形成了現在的「內克」吳宇軒。

談到常常顯得有些「邊緣」的聲音產業,吳宇軒也鼓勵:「聲音工作者常常會被覺得是太過理所當然的存在,但這就是聲音工作者的存在意義,大家獲得安心、安定。這也是我們與主流傳播產業間的差異,正因如此,我們應該擁抱這份獨特。」他說,或許聲音工作相較其他業界主流較不起眼,但只要繼續在產業中努力,總有一天會被人看見、聽見。「即使沒有其他人的肯定,至少還有你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談到當代的傳播產業,吳宇軒則表示,將自己原先職能向外拓展的核心概念十分重要:「我們要成為『我』,而不是成為內容創作產業裡的機器人。擁有自己的特色、書寫的脈絡,訪問的風格與氛圍,這才是他人學不來、無法取代的事。」如此一來,才能夠在傳播業界好好生活下去。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