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物專訪

首頁 / 系所友會 / 人物專訪
::: :::
日期:2023-04-21
朱介英1

朱介英1

朱介英2

朱介英2

朱介英1
朱介英2

【照片提供/朱介英;文/黃于倩】

2007 年冬,朱介英帶著他數十年累積的歌曲、詩劇、小說、著作作品集推甄政大廣電系碩士班,當年他五十八歲,是個大學四年級在學中的應屆畢業生。成功錄取後,於隔年 9 月進入政大廣電系碩士班。

現年七十四歲的朱介英,目光炯炯、思維敏捷,一生是十足的斜槓人,現任 WAVES 生活潮藝文誌的總編輯兼共同創刊人、雨彤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朱介英擁有豐富的經歷與學識,高中畢業後身為家中長子的他開始經濟獨立,在老家彰化附近國小擔任代理教師,而後北上當完兵,落腳臺北民歌餐廳駐唱八年,期間認識校園民歌運動重要推動者廣播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受邀與多位民歌手一同巡迴校園民歌演唱並聯合發行第一張民歌專輯,成為當年風靡的校園民歌運動第一代民歌手。接著他陸續做過唱片及歌星行銷策劃與製作、雜誌編輯及藝術指導,在大中小學教學吉他、爵士鼓、表演藝術、攝影等,也擔任過新北市性平委員會委員。所製作的《台南南聲社南管》專輯得到金鼎獎最佳傳統音樂獎、2009 年論文《中國仕女畫三段論唐姿、宋采、清粲》得到政大陳百年學術論文獎佳作獎。個人創作作品有民歌詞曲、詩劇、小說、美術書籍、張大千畫論及傳記系列書籍。

那天天氣晴朗,朱介英與我相約在他的獨立工作室,距離捷運明德站徒步約二十分鐘路程,沿途經過一區區高度平樸而整齊排列的親和感中古屋,一區彎過一區,途中有興許平價小吃、充滿家常老店,走過綠意的小溪橋和社區公園,接近位址的轉彎處還有一家透出昏黃燈光的動畫工作室。走進地址大樓,由警衛帶領到在地下一樓的工作室並替我敲敲門,朱介英即刻應門而來。距離約定時間還有近十分鐘,朱介英已在內等候,進門於玄關擺放好鞋子,明確分成兩區的室內空間映入眼簾,前方是大片背景灰幕及爵士鼓、大提琴、貝斯、吉他、電子琴,玄關右手邊則是辦公桌、兩側牆壁邊裝滿書的木製書櫃。朱介英熱情招呼我到他的辦公區於沙發對坐下,他泡起政大側門口茶行的鐵觀音請我喝,一邊馬上分享才剛從阿里山瑞里採訪完下期雜誌內容回來,看起來生活過得十分有節奏感且豐富。博學、求知欲盛又熱衷教學的朱介英,開始便向我提出許多問題,從傳播的環節和方法、媒體的歷史演變到西方文人和文化,每講到一個知識點他總能快速連結到另一個知識點接著考我,我只得繃緊神經努力接球應答,過程也吸收到許多新知識。

學海無涯,一生的追求

談及經歷,朱介英從當兵時當的是通信兵說起,他履歷上與傳播的關聯也由此開始。玄關前方區域的櫃子頂端錯落擺放著兩個復古電話和一個復古打字機,這些收藏彷彿裝載著他的時光記憶。四十多歲時,朱介英才要進入文化大學廣告系就讀,當時他正值中年轉職期,於是萌生回學校當學生的念頭。少年時,朱介英爸爸的教師月俸要養一家八口,朱介英身為長子高中畢業便得經濟獨立,考上、擔起代理教師職,就此於心中留下升學的遺憾。四十多歲中年轉職期成為契機,朱介英表示他回學校是為了學東西,還和我分享他大學只有第一學期是第二名,後來都拿第一名,也是拿第一名畢業,堅定口語中透出心底的驕傲。他在大學中學的是傳播、行銷的理論,恰好可以和在唱片公司工作多年的行銷實務經驗相對應並且驗證。到政大廣電所,他開始大量閱讀與接觸衍生成傳播學的各學科,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等,建構對傳播學更深廣的認識和學習,也從中得到更多學習的樂趣與滿足。他甚至因著學習的興趣,繼續升學唸政大新聞系博士班,成為當年同屆十幾個碩班同學中唯一升上博班的人。

朱介英也分享當年大學畢業後的南柯一夢,夢見自己獨自徘徊在大學門口無法進入就學,醒來才想起自己已經畢業了,這個夢他記憶猶新,與我道出這是失學的惆悵。他說自己在大學期間,漸漸發現自己的強項在理論,因為對理論有興趣也表現得不錯,而決定在碩士班畢業後接續攻讀博士。博士班唸了一年,他收到大學同學的雜誌創刊邀約,考量到博士修業要五年和自身年齡,他最終決定停學博士,專心投入創辦雜誌的工作,但他的學習之路仍在做雜誌總編輯和教學的過程中持續著,從未停歇。

多元能力的培養和應用,源自一點一滴累積的經驗

朱介英各種人生角色中,幾乎皆需要使用到多重能力,例如,所創作及製作的歌曲中使用到不只一種樂器,有弦、管、打擊樂等樂器的聯合運用,寫詞的意境能力和雜誌製作所需的攝影及美感排版能力,對此他說道一切都是「累積」。

高中他是學校樂隊的鼓手,也自學吉他,並會自己寫詩和文章去投稿;在民歌餐廳駐唱時被看見、找去巡迴校園演唱與出創作專輯收錄創作歌曲《紙船》和《三月思》,開啟校園民歌運動、成為第一代的民歌手;到大唱片公司歌林公司任行銷企劃時,行銷過一代歌星鳳飛飛、鄧麗君等,也在期間做第一到三屆公司內歌星訓練班主任,後來陸續寫的行銷文案被雜誌社看見後,被邀請做雜誌採訪主任、主編、總編輯、藝術指導,做雜誌後,他陸續創作和出版平面設計基礎、美術字技法、標準水彩畫、設計的色彩計畫等美術書籍,是為雜誌工作後深入鑽研的結晶,後來也是在先前工作中認識到與張大千交好弟子孫雲生的兒子,因緣際會下得見張大千生前畫作手稿並出版一系列厚實的畫作賞析與孫雲生回憶追隨張大千過往之傳記書籍。而過去有次他有幸到歐洲遊歷,便是因為受到歌星訓練班時的一位歌手學生邀請,說需要有人隨行幫忙做紀錄於是邀請他一同前去。

他回憶道,當時為了寫作張大千畫冊系列花了三年讀遍中國美術史,並且在研究所時期深入研究西方藝術及後結構主義。他造訪過許多國家,美西、西班牙、奧地利、北非、北歐三小國、中國及東南亞,這些到各國旅行的經驗帶給他的是視野的寬闊。

同時進行多個斜槓身份,如何選擇投入的事?

朱介英總是同時擁有多個身份、同時間做著許多事,二十多歲作為民歌手時,他便陸續投稿與發表音樂和文學論文到雜誌,也開始參與李泰祥實驗性音樂會的製作,仍在駐唱時開始擔任歌星及唱片宣傳企劃及製作,也到五專當吉他指導老師,並出版第一本個人創作的詩劇《囚室》,封面和內頁的插圖還是他自己作畫,也陸續發行創作歌曲《金縷鞋》、《蘆歌》。做雜誌採訪主任工作後,他又陸續出版個人創作的三部小說、前述美術書籍和配合小說所創作的歌曲《蠱》,後來三度回到唱片公司幫忙做行銷和製作,大學和研究所就讀期間他持續在大中小學教學音樂、演藝並陸續出版張大千冊集,雜誌創刊前任新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後,生活潮藝文誌創刊號出刊同月份出版張大千冊集最新一本的書法論,目前一邊做雜誌總編輯,他也一邊教學樂器和音樂創作,並且偶爾到大學研究所專題演講,三月底他才到臺師大美術系博士班演講思考方法專題幫助博士班學生寫作論文時的思考。他熱情拿出所準備的演講用講義送給我,說我若有興趣可以翻看、回去研究,現場翻閱厚厚一疊的講義充滿著知識精華的彙整,裡頭也附錄對最新技術 ChatGPT 的反思。

當問及所有經歷中,是如何選擇投身的領域及志業?朱介英回答:是為了「生活」,還俏皮補充說,這樣講比較好聽啦!他接著說,「位置」很重要,他喜歡拍照跟寫字,當有鮮明的形象,例如偶像,人家就會肯定你,如此一來就能夠有所「發揮」,就像他以前在民歌界建立起知名度,現在能持續因而有演講邀約,一邊有收入也一邊好好生活,就能充實自己。他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應該是由他人決定,例如職階、作品價碼等,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而這需要他人的肯定,高度是別人給的。但是自己能夠做出選擇,他也覺得寫文章時寫出自己的心情很快樂,這又比別人肯定自己更重要。

多元身份中,有沒有最喜歡哪個身份?「沒有啊,我是『創作者』。」他答道。履歷中的職涯經歷,是為別人做的,是工作。回到生存的本質,都是扮演一個角色,過程中,作為一個歌手是和大家一起快樂,而寫文章是自己的快樂。這些都是工具,用來傳達內心的感情,生命之美和感動。他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身份,不過是作為創作者,享受生命的所有過程。

同時兼顧多個身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說到如何同時兼顧好多個身份,朱介英馬上答道要「時間管理」。他作息固定,每天睡七到八小時,早上十點起床,十一點吃早餐,下午三點午餐,這個作息從唸研究所時便持續到現在。這時我問他通常什麼時間會創作?我遲疑答道:「下午?」他的表情告訴我這是錯誤答案。於是他再次回憶自己的經驗回覆我:「是深夜。」他提到他計劃性的作息,雜誌的採訪工作通常安排在下午通常約兩個小時,我們這次的專訪也是約在下午一點半,考量到交通等因素,一天就會安排一個採訪。而晚上通常是他個人的創作、寫作時間,靈感也常在這時會出現,他說自己是夜貓子,常一創作就到一兩點睡覺,再睡滿七到八個小時到十點起床,就這樣維持循環。想雜誌企劃的時間則是平常就要想,多多利用零碎時間,善用上廁所、睡前和睡醒的時間,有想到就把想法記在他的小本子上。

他會把雜誌內容分成近、中、遠期來規劃,做的雜誌是季刊,三月才剛出刊春季號,近期的就是這一期夏季號的資料整理和蒐集,中、遠期就是規劃再下一季的所需資料整理,現在就會開始想秋季號的內容。朱介英指向沙發邊地上一整疊的書,這些都是雜誌要用的理論書,他會都先把要用的書搜集到一起,以便可以隨時參閱及複習。他的家並不在這個工作室,而在工作室附近的士林區,他說工作和家的環境分開,下午工作時來工作室,晚上再回家,才能區分出工作和休息時間,也才會有「成效」。

朱介英也提到他都創作長篇的小說,這就需要對內容先做規劃。創作也是累積來的,一天用兩個小時寫一千字,三天就有三千字。「一步一步來。」這是他這天經常說到的話,每個經歷、作品都是一步一步的累積。

談做雜誌的初衷

生活潮藝文誌官網上的創刊理念相當有理想,令人好奇為什麼會想要創辦這個雜誌?朱介英回答,當時是大學同學有資金,想要開出版社做深度內容,就找上了他。而他做雜誌的理念,是想要「培養作者」,累積內容,並且想要做出「人」的品牌。在專訪剛開始時,朱介英問了我許多對於傳播的想法,那時他便說道他認為面對面的口語傳播是最有效、最有影響力的方式,也提到傳播的關鍵在人,要將人做成品牌,像偶像就是品牌。電視時代開始分眾時代,網路時代則是「微」分眾時代,相比網路媒體,雜誌更能夠做深度內容。

他與我分享雜誌內容約一半是精緻生活、四分之一是小說及詩等創作、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二是理論連結藝文的內容。訪談時,能夠發覺朱介英思想靈活且開闊,時時保持對大環境趨勢的敏銳度,並且仍持續著和過往教學過、目前大學在學中的學生們的聯繫,鼓勵學生投稿到雜誌。他也問我有沒有喜歡的歌手?我和他說所喜歡的非主流歌手,他就立刻說那可以考慮去訪問他了,並來規劃一下。這讓我感受到他把握當下樂於嘗試、開放可能性且想到就會開始思考執行面、落地做規劃的率性個性。

勇敢實踐,生命自會綻放

「價值跟成果在過程裡面,所以就是要努力地往前走。」這是朱介英送給廣電系學弟妹們的一句話。因為人不能預知未來,因此「回顧」是很重要!過程中他也說實力最重要,從平時慢慢累積起來。而擁有豐富採訪經驗的朱介英,使這段專訪時而像是雙向採訪的過程,他時不時會分享採訪的訣竅和方法,當我因為他探討各種知識領域和想法時豐富的分享而跟著聊太遠,嘗試聊回正題時,他就說要引導對方說出我要他說的話,像他就都會這麼做,還說像我都反而被他引導了!果然是前輩。

剛開始時,他就拿出自行準備好的履歷和早已準備好的四本自家雜誌相贈,聊得更多、談及興趣和創作後,他又多拿出兩本,還因和他提及看見他對張大千畫作的細膩分析,又再拿出收在他工作室的一本未拆封的《一段絕美的生命交集——孫雲生與張大千的歲月》,說張大千畫作的演變精華都在這本,直接贈予我。專訪進行中他還隨著興致就去拿起歌本和吉他,他彈奏吉他並讓我唱郁可唯的《暖心》,木吉他的聲音很厚實、悠揚迴盪在整間工作室,他還化身歌唱老師,鼓勵措手不及的我放輕鬆並唱出不同段的高低起伏,實在是個從心所欲的人。訪問過程漸漸變成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時間很快地過去,當緊張提到要回歸正題、加速以免佔到他的時間和行程,他說沒關係,整個下午的時間他都預留好了。在他的工作室聆聽他豐富多元的分享、談人生、閱讀作品和他的收藏,時間很快地過去,不知不覺時間已快五點,已過了他的吃飯時間,於是提議要不一起去吃飯,一邊吃飯邊完成此次專訪,他便同意,還非常阿莎力地說要請吃飯,盛情難卻,便即刻出發一同前往餐廳。

來到的是一間復古風格的義式餐廳,牆上掛著鑲框畫作,有些桌子上還有復古檯燈。他讓我坐在面對窗戶的一頭,能看見木窗框窗外樹梢隨風擺動,十分愜意。我說想留作紀念幫他拍了照,他說人像要這樣拍,邊說邊拿起相機要我擺好姿勢不動就按下手機快門,他的雜誌封面照片大都用這臺手機完成。他還直接現場調起光、調照片明暗對比和顏色,因為他喜歡黑白色照片,還多附贈一張調好的黑白色的他拍我的照片給我。他聊到近期的計劃是想要再收錄近年的詩作重新出版詩劇,因為他的說做就做是會開始做計劃、做可行的規劃,從他的言談中能感受到人生有著多元的可能性。

當談到人生觀,朱介英得出生命是能量的轉換,是不斷進行能量轉換的過程的結論。他多元的探索和實踐,不只在知識上,更在人生的每段經歷中。民歌時期,他與其它民歌手們從本來流行的西方民歌轉為唱自己的歌。他說,「技術」或是任何一種傳播媒介和方法都是工具,是有止境的,但創意沒有止境;他也說,年輕人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他覺得年輕的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做了,就會了!」這天他一再鼓勵年輕的我們有想做的事就要去做、要去計劃。朱介英用敞開的心,持續與生命並肩學習且熱衷分享,一步一腳印地在實踐過程走出屬於他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