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物專訪

首頁 / 系所友會 / 人物專訪
::: :::
日期:2023-12-14

【採訪撰稿/白欣平;攝影/黃文彬】

葛大為畢業於政大廣電系與廣電所,在學期間就進入唱片業實習,一待就在華語樂壇耕耘 20 多年的時光。他不僅負責音樂企劃,同時也是名資深的作詞人,如蔡健雅〈說到愛〉、徐佳瑩〈你敢不敢〉、張惠妹〈連名帶姓〉、陳奕迅〈我們〉的歌詞皆是出自他手。2021 年,葛大為更以田馥甄〈無人之曉〉奪得金曲最佳作詞人獎。本次將深入理解葛大為的創作心法,以及在這個串流當道的時代,音樂該如何製作才能抓住當今聽眾的耳朵。

好奇心是創作源頭,不要去麻痺感覺

談到創作,葛大為提到「感受」之必要,要成為一名好的創作者,便需要有細膩的感受力去觀察生活。他舉出不同城市的天空與空氣,顏色、高度與質地都存在著差異,而創作者正是要以好奇的眼睛,打開身體細胞感覺這一切,沈浸其中,並將這些感受仔細地整理,儲存到自己的創作資料庫內。若是安於單調的生活,感覺也將漸漸麻痺,為了保持感知新鮮活躍,需要適時向外拓展生活,讀書、看劇、到咖啡店聽旁人說話、前往一家沒吃過的餐廳、到異地旅行,都是葛大為擴增感受體驗,為創作資料庫增添素材的方法。每當要創作歌詞,他總會思考聚焦在何種感情與經驗上,接著搜尋自己的感受資料庫,提取符合主體的資料,然後加以輸出。

該如何寫出一首能觸及人心的歌詞,葛大為笑答「創作沒有容易的。」他說那樣的「難」在於創作無法說要就要,無法像工廠大量生產,也不像寫報告坐在桌前 8 小時就能有成果。有時感覺會忽然跑出來,就要趕緊記下來,但也有時想了老半天卻什麼都沒有。創作是如此困難又不穩定,但也正因從「無」經歷痛苦孕育創造出「有」的過程不易,成果才會如此珍貴,從中獲得的樂趣更是其他工作難以比擬的。

當一顆海膽,平衡感性與理性

創作者是那樣的細膩,無可避免地在生活中接收大量的情緒與訊息,但也因此容易暴露在脆弱與傷害中。對此,葛大為反而認為:「如果有那麼多的感性就需要相對的理性去照顧它,而不是保護敏銳不是把自己變不敏銳,這樣就寫不出來東西。」就像「海膽」一樣,以堅硬的理性外殼保護柔軟的感性,創作於是成形。每個創作者保護敏銳度的方法不同,有人喝酒、有人運動、有人旅行,葛大為則選擇算數讀、打手遊這類動用理性腦的活動,好讓感性腦得以短暫休息。他也提醒,每個人的個性不盡相同,不需要照著別人做,只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法。

串流音樂趨勢:單曲市場

提及對現今音樂產業的觀察,葛大為表示與自己過去的聆聽經驗確實不同。小時候因零用錢有限,能買的唱片不多,所以他也格外珍惜,不只詳閱每首歌的創作者與企劃,更把專輯非主打歌都聽得熟透。如今串流時代當道,聽眾可以自由選擇歌曲聆聽,導致大家可能只聽主打歌等特定歌曲,卻未必會接觸專輯的其他歌曲。於是,當前音樂產業自然而然轉向為單曲市場,不像從前可以用一張專輯十首歌講述概念,今日必須只用一首歌就把事情說好。儘管如此,葛大為說「變動」是這一行的常態,但不論怎麼變,聽音樂仍是一項被大眾所需要的娛樂,而流行音樂則反映當下的潮流與人們的集體意識,也因此創作永遠需要了解現今人們在想什麼、關心什麼,才能更有效地與大眾溝通。

訪談中,葛大為就像是個武林高人,多年修煉之下,無論是創作、音樂產業到如何平衡自我等各種問題,他總能精準的一招接著一招仔細回答,像純釀不摻半滴水。精實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練成,這是葛大為打從心裡對音樂的熱愛,與在音樂圈近 20 多年的磨練,一點點從經驗中慢慢累積而來。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