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馬克明;文/洪心予】
2023 年,Netflix 推出台灣版影集《模仿犯》,不僅在台灣引起熱烈話題,也在國際間大受好評。這部改編自宮部美幸小說的影集,其幕後推手之一,正是擔任主編劇的政大廣電所校友馬克明。
本次的人物專訪,將跟隨《好故事工作坊》的戲劇總監暨編劇主筆馬克明學姊的腳步,一探她踏入劇本創作的契機與心路歷程。
大學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的馬克明,原先並未規劃升學之路。但在某次因朋友推薦,她報名政大廣電所的推甄,意外踏上另一條人生道路。
「我書審提的東西跟其他人比起來根本不堪一擊啊。」她笑說,「很感謝面試的廣電系師長心胸寬大,給了我一些支持。」
但她說起與「戲劇」的緣分,並不止於此。大學時期,她曾在一位研究西洋戲劇的外文系老師底下打工,因此閱讀過大量的西洋古典舞台劇劇本,這段經歷也讓她冥冥之中與劇本創作結下緣分。進入廣電所後,她便下定決心要以劇本創作作為畢業作品。
問起她如何正式踏上編劇之路,馬克明笑說,自己完全是「唏哩糊塗、誤打誤撞」。當年她擔任蔡琰老師的助理時,收到三立數位敘事工廠的徵人郵件,老師推薦她前去應徵,她也沒多想便前往。「面試的時候我還在想,為什麼要問我最近看了什麼影集?因為我跟蔡老師都以為那是跟傳播、資訊相關的工作。」後來她才知道,這其實是在徵編劇。
當她告知老師後,蔡老師表示是否留下可以由她自行決定。「但我就覺得,不行,不能讓老師漏氣。雖然這也不關老師什麼事,但我覺得,既然我是老師推薦的學生,就應該要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也因為這個機緣,她進入了三立的編劇班,開始在資深編劇毛訓容老師底下學習。
馬克明回憶,當時的自己幾乎是什麼都不懂,用一種「白目」的方式向老師學習。她不害怕忤逆、質疑老師對劇情的設計,反而以理性的角度提出看法。「我一開始的目標不是成為編劇,所以沒什麼患得患失,看的角度也和其他學員不太一樣。」馬克明笑著說,「毛老師就說我是男腦啊,但她覺得我那些比較冷的觀點可以平衡整體。不過最後還是組織改變個人,後來反而是我學會了要怎麼寫出浪漫的故事。」
回憶起在政大廣電所的求學歲月,馬克明的語氣充滿感謝。「真的很感謝所有帶過我課的老師。」她特別提到當年的系辦,彷彿是一個大家可以一起吃吃喝喝、放鬆閒聊的基地。無論是學長姐、學弟妹,甚至老師,都能自在交流,師生間沒有距離感。讓她感受到這不只是個學術單位,更像是一個彼此接納的溫暖大家庭。也正因為對系上的這份深厚情感,當系上邀請她擔任編劇課程的授課老師時,她「情義相挺」地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她與政大的緣分不只如此。談到《模仿犯》這部作品時,她笑說其實與政大有著一段神奇的巧合。「我研究所快畢業的時候,一個八月天,我就在大勇樓外面的羅馬廣場看完了《模仿犯》的小說。」她回憶,「看完後感觸太深,當下不知道怎麼消化,就一邊感受眼前大勇樓與新聞館附近的景色,一邊沉澱心情。」這次接到《模仿犯》劇集改編案時,她才發現當時的心靈震撼結合著視覺記憶留在政大,也覺得冥冥之中真的有緣分和安排。「《模仿犯》對我來說真的意義非凡,它連結了我的所學,連結政大這個場域,也連結了我從傳院開始成為編劇的起點。」
在社群與匿名平台盛行的時代,面對觀眾的反饋,尤其是酸言酸語,幾乎已是日常。馬克明坦言,她其實願意閱讀所有批評,即使惡毒,也會試著轉念。「至少他看過我的作品啊,那我就說謝謝。」她微笑著說。她認為觀眾其實也是愛之深責之切,會提出批評的人,往往也是願意投入、關心臺劇的人。「其實大家常會有一種謬誤,劇集好的時候,會歸功於演員;不好的時候,就認為是編劇爛。但事實上,很多環節都會影響作品。」她指出,有時候劇本寫得再好,也可能在拍攝或剪接過程中無法如實呈現。她會試著以更加寬廣的角度去看待評論。如果是從劇本結構看出問題點的評論,她便會虛心接受,作為日後精進的契機。
談到「自己寫的劇本與最後呈現不同」這個編劇常見的現象時,馬克明顯得很坦然。「要懂得隨機應變,接受整個劇組都在同一條船上。」她認真地說,「不能執著於自己的創作意圖有沒有被扭曲。當然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傷心事,因為寫作的時候你是拿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去灌溉的。但我會告訴自己要相信演員、相信導演、相信劇組,因為他們也是為了更好的作品而努力。要歡迎更多人的加入,並且相信越多人的加入可以造就更好的作品,因為大家都會互相挑戰。」因此她認為編劇要懷著開闊的想法來面對一切,不要覺得別人是在質疑你的創作,而是別人都希望你的作品可以更加分。這種開放與信任,是她在產業中磨練出的創作態度。
談到創作靈感來源,馬克明說,她的靈感往往來自於自己聽到的故事、親身經歷,或是她對每件事情的看法。「不管寫什麼題材,架空的、奇幻的、懸疑的、愛情的,都要去想這個故事題材和當代有什麼關聯?」她說,這樣的思考是她認為創作最核心的事。以《模仿犯》為例,創作期間正值新冠疫情高峰,她便將「惡就像疾病一樣蔓延」作為主軸思考。劇中所描述的彼此猜忌、不信任,懷疑他人是不是惡的來源,其實正呼應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因疫情產生的疏離與懷疑,懷疑他人是不是有確診。「如果劇本沒有這樣的連結,你不可能把戲寫好的,因為你一直在講一個空中樓閣。沒有連結,就無法確認大家在這件事情的感受上會是一樣」馬克明強調:「創作最核心的,是來自於時時刻刻都要對事情有自己的感懷。」
創作這條路難免會有倦怠期,馬克明也不例外。她說,自己從小說家張大春老師那裡學到一個很實用的觀念。「他每天都會要求自己寫五千字,寫不下去就先去寫別的,之後再回來補。那時他說的一句話深深的影響著我:『休息就是變換姿勢。』」這句話也成為她調適創作倦怠的方法。當她卡關時,會轉而去寫別的東西,或是乾脆去看電影,並說服自己那是在「做田調、做功課」。「這就是做影視產業的好處啊。」她笑著說,「我在做田調做功課,但我實際上是在看電影。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會在某件事情上獲得靈感。」她分享,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寫完一整部劇本,但真的動筆之後,才發現自己做得到。「關鍵就是你要『變換姿勢』。」
今年首次在政大正式開課,馬克明也開始反思:「教學與業界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思考上。」她認為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整理與思索自己過去工作經驗的過程。「試過的錯誤方法不用告訴學生,把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再分享給大家就好。」但她最深刻的感受,是比起創作,更重要的還是人生。有位學生坦言自己想趁回國前四處旅遊,但因課程開在星期五,他會時常缺課。馬克明聽完後反而對學生說:「那你就去享受人生吧。」因為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先寫好自己人生的劇本。馬克明說,她在工作上也正在調適,要意識到自己不只是在工作,而是作為一個會用作品影響他人的敘事者,該如何把自己認為值得的經驗留下來,而不是只有負面情緒。對觀眾也好,對學生也好,希望可以給彼此留下一個好的緣分。
一路聽下來,我原以為馬克明學姊開的課會是輕鬆愉快的「涼課」,沒想到她笑著坦承,其實她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多,連自己都覺得很痛苦。她在第一堂課時就放上羅丹雕塑〈地獄之門〉的畫面,然後問學生:「你們為什麼想修這門課?」因為在她眼中,編劇是一件充滿痛苦的事,快樂占少數。她在課上一直半開玩笑的鼓勵大家退選或棄修。「應該說我鼓勵他們還是要寫真正有熱情的創作,這個是最核心,我認為一定要把握住的東西。」
在課堂上,馬克明發現學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描寫」上經常卡關,尤其在戲劇創作裡的 B 故事——也就是角色與他人之間的情感線——特別容易出現問題。這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建立人際關係。
她認為,這與疫情時代下的成長背景,以及對 AI、網路工具的高度依賴脫不了關係。因為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所有解決方法,也因此很少需要互相請求幫助。加上政大的學生本來就非常優秀,習慣靠自己完成事情。她也觀察到,以往那種「我麻煩你、你麻煩我」的人際互動連結,已逐漸消失,而這點就反映在了學生的創作上。「人際連結的減少會演變成對他人沒有好奇心,不好奇就不會有問題,不會有問題就不會有故事。」她語重心長地說。
雖然苦笑著說自己無法一夕之間改變這種現況,但她總是在課堂上鼓勵大家多多交流、合作。因為在影視產業裡,她深知:「不能單打獨鬥。理論上越多人參與的作品,成功機率其實越高。」她認為,身處傳播學院的學生,更應該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碰撞,「傳播就是溝通,希望大家可以在學生時期盡量多合作,多交流,保持對他人的好奇心。」
如果有人想投入影視編劇產業,馬克明會怎麼建議?她笑說:「我會建議你先不要。」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像是玩笑,卻也藏著她對產業真實面的體悟。如果真的想成為編劇,除了對人的好奇心與團隊合作外,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就是不要害怕。她說,編劇常常要把心打開來寫作。「平常我們是將心穿上盔甲才能走進人間。可是你創作的時候不能害怕展露一部分的自我。」她知道這件事很可怕,但害怕的話就會失去交流的機會。雖然揭露自己有時會受傷,可是有時候反而會被治癒,成為美好的瞬間。「文字是非常誠實的,它就像鏡子一樣,你掩蓋的東西其實都成為了潛台詞,大家都看得到。然後我就會知道你封閉了自我,迴避了真心。」她總是跟編劇學的同學們說:「大腦只知道心附近的感受,不知道心的感受,所以有時候要順著真心走。」如果創作時只把它當作一份工作,把自己完全隔離開的話,她就可以預期到這個作品無法打動大部分的人,因為沒有想要跟觀眾交心。
談到對學弟妹的建議,馬克明語氣一轉、帶點認真又不失幽默地說:「希望大家努力裝熟!」她回憶,有次參與一個廣告案,案子結束後才發現合作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學妹。她觀察到,相較其他學校學生,政大傳院的學生比較不習慣在業界「裝熟」。這也許是因為大家擔心裙帶關係會帶來負面觀感,但她認為反而會因此錯失許多合作與連結的機會。「裝熟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我們有共同的回憶,為什麼不能說?同校同學的思維可能會比較相近,大家可以互相分享經驗,少走冤枉路反而更好,還可以很快產生團結與親近感。」她強調,在影視產業裡,很多緣分會不斷重疊出現,「我覺得要珍惜每一段緣分啦,我在業界也很常遇到以前在學校碰過或聽過的人 。所以不要去排斥,你們有緣都讀政大,為什麼不裝熟呢?」
訪談最後,馬克明補充說,她越來越意識到:「你的專業可能會被取代,但『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她鼓勵學弟妹們,要努力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如果真的解決不了問題,那至少也不要製造問題。」但如果遇到無法一個人解決的情況,也別害怕開口求助。不要單打獨鬥,才能一起在影視界打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