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電視製作:紀錄》109-1課程期末展演暨修課心得
撰稿:謝明明
照片提供:謝明明
由拍攝經驗超過二十年的金馬獎紀錄片得主曾文珍老師所指導的廣電系109年上學期課程《進階電視製作:紀錄》,課程內容包含經典紀錄片賞析與實作教育,兩者交替進行,中間不時穿插紀錄片相關資源分享。每組同學在學期中都嘗試完成一支十五至二十分鐘的紀錄短片,於期末放映講評。
期末放映(6/18)合影。
學期前面幾週,老師強調基礎攝影功力的建立。同學需練習各種鏡頭的拍攝,包含一般取景以及人物訪談的畫面捕捉。練習動態攝影同時,老師介紹紀錄片歷史,例如1927年至1945年的英國紀錄片運動。以約翰.葛里遜為首,代表作品包含與政府合作的宣傳紀錄片《漂網漁船》。除了約翰.葛里遜,老師也介紹「直接電影」的提出者,亞伯.梅索與大衛.梅索兄弟,播放《推銷員》與《灰色花園》兩部經典作品。《灰色花園》的主角是一對深鎖宅院的母女,女兒在被攝期間愛上了梅索兄弟其中一人。老師在播放此片時提醒同學,在拍攝過程中與被攝者關係可能因拍攝而改變,同學需留意。
在數支影片中,最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亞倫.雷奈的《夜與霧》。「以有訴求的旁白,穿插納粹大屠殺的資料影片,見證納粹的暴行」,怵目驚心的畫面紀錄過去的黑暗歷史。老師提到,歷史類紀錄片除了使用「資料畫面」(即事件當時的影像紀錄),也可以用重演的方式還原現場。系列紀錄片《打拚》便是由歷史學者加入編劇行列,耗時五年完成九集的臺灣歷史。
賞析經典作品之餘,老師也加入實作教育,囊括前製、製作、後製三大面向。老師表示紀錄片工作是「繁」與「煩」兩個「ㄈㄢˊ」字,有許多瑣碎的細節要照顧。前製有掌握大方向的行政企劃與彙整小細節的田調筆記,兩者分別執掌工作期程與內容蒐集,為後續拍攝、剪輯鋪路。老師提供200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的企劃書,也提供公文格式,教同學如何撰寫公文給機構或政府。在拍攝期開始前需場勘拍攝地點、尋覓拍攝對象等,牽動多人,因而使確立拍攝主題與動機重要。即使未來多數會有所變動,也要在前期立訂拍攝主題,以明拍攝目的,找到自己想拍的原因。自己清楚主題動機後才能和補助單位說明,老師提醒,補助案的審核者透過企劃書第一次了解同學的拍攝主題,同學需以讀者的視角思考,才能完整傳達拍攝主題相關資訊。
拍攝期開始後有更多現場執行的細節要注意。老師提到導演、攝影、收音三人相對位置,以不互相干擾、不入鏡、溝通方便為原則。側拍時,若被攝者有事情可作,較能紀錄到豐富的動作,也避免落入面對鏡頭的尷尬。與被攝對象溝通拍攝安排時,「說服對方這很重要」能讓爭取拍攝機會的過程更順利。老師也提及與被攝者簽同意書的時機,通常不會在一開始就簽訂,因為初期還不知道拍攝能夠走到多遠,應以建立與被攝對象的互信感為優先。
後製期旨在整理架構與敘事,「合併、濃縮、建構」。老師提到旁白的種類,分為導演自述、被攝對象敘述、另請旁白配音,同學在整合素材時需思考是否需要旁白,又哪種旁白較合適。講解實作技巧時,老師以許多近代作品與紀錄片資源平台搭配解講,欣賞如沉可尚的《築巢人》等作品。學期間,老師數次使用公視+7網站,可免費觀看許多紀錄片作品。老師也鼓勵同學申請Giloo紀實影音平臺給學生的免費觀影機會。倒數第二堂課時,老師介紹臺灣紀錄片重鎮「府中15」,有討論空間、放映場館、協拍中心等資源。
期末放映當天同學問答。
最後一堂課程安排為同學期末作品展出,每組的實作過程因題材與受訪者而異。《微笑點點甜》的拍攝地點在中部,因而在沒有事先場勘的情況下拍攝,考驗隨機應變能力。《微光》的拍攝對象是小孩,同學提問如何不傷害小朋友為前提拍攝選材,也分享與受訪者建立情誼的重要性。《阿柱的生活(何以為家)》的受訪者每個月往返於臺北與彰化間,考驗拍攝安排,也使學生提升彈性面對變動的能力。其中《佇.海邊》小組雖取得素材,但因被攝對象不同意授權而無法使用,改以口頭分享製作過程。面對無法化素材為影片之苦,老師表示「這是很好的經驗」,相信同學的應變與溝通能力。課堂最後,老師鼓勵同學們若是對紀錄片有興趣,未來可以繼續就讀相關研究所。